促进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的政策建议
尽快建立完善清晰、透明、稳定的商业性矿产勘查法规。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改工作的步伐,建议把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作为矿产资源法修改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立法强化对矿业权作为财产权的保护。建立稳定的政策法律体系。
制定鼓励勘查、有利于探矿权人进入和退出的政策,同时要从政策上限制“跑马圈地”、“占而不探”的现象,促进探矿权的流转,在流转中不断优化各种勘查要素资源的配置。 要对商业性勘查准入实行“低门槛、严监管”、“早申请者优先”的原则 商业性矿产勘查是大矿业的起点和生命线。
同时,建议政府建立一套矿产勘查行业的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联网,对于那些业务素质低、经营业绩差或曾经违法违规的勘查机构和个人进行登记,并随时接受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查询,以有效地遏制破坏矿产勘查市场稳定的违法行为。
国家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做好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商业性地质勘查做好前期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和外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资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形成政府宏观引导、多渠道投入的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开发良性循环机制。
现阶段,由于商业性地质勘查能力供大于求,政府应当限制供给方的进入。 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一方面在矿产勘查和开发的环境上要创造比较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商业性地质市场的发展。当前最有可能利用的是改革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中国矿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矿业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二是矿业开发过程中要搞好环境保护;三是矿业自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矿业自身实现了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为实现跨世纪工程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矿产资源是矿业发展的基础,又是不可再生资源。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我国资源消耗大幅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保有资源储量下降,对外资源依存度不断提高,全国近200个矿业城市中有47座资源枯竭,400多个大中型矿山中有一半以上为资源重度和中度危机矿山,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化过程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矿产资源。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节约利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20世纪,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是以世界上15%的人口消耗了75%的资源为代价的。
张复明、景普秋(2008)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要打破原有的资源自循环机制和路径依赖,引入学习与创新活动,调整资源收益分配机制。GavinM. Hilson(2006)对矿业不可持续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强调矿业是可持续的,并建议拥有富矿的贫困国家进行跨国矿业运作,并分析了这种运作的功效。
河南省作为矿产资源的大省,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
中小矿业公司发展思考
但是也应当看到,新成立的矿业公司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资本实力不强,有潜力的矿业权不多(几乎为零),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开展地质工作的市场准入证: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等。
我国矿山城镇共计390多座,进入中晚期发展阶段的矿业城市就已超过80座,其中因资源濒临枯竭进入衰老期的矿业城市已有47座。此外,矿业城市多是由国有矿山支撑,而全国8000 多座国有矿山大部分都在困境中挣扎,面临资源枯竭的矿山高达40%。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队伍和矿山企业之间缺少矿业权市场这一桥梁联系。
笔者认为,强势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把文化建设与矿山全面建设统筹安排,整体考虑。
同时,要大力培育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矿业中介组织,依法打击非法转让、官商勾结侵害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维护矿业权市场秩序。维护地勘单位在矿产勘查、开发中的合法权益 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勘查项目,要由符合规定资质和条件的地勘单位和企业来承担,以保证国家对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和储备。
如何促进中国矿业发展
1、重建矿业微观基础,整顿矿业市场秩序,建立整套矿业企业长期发展的机制,形成集约型矿业发展模式,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条件。
2、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总经理王宏前强调,集团的海外发展战略依靠的是信誉的力量,特别是在非洲的赞比亚铜矿和蒙古的敖包项目上。他表示,这些项目经过了详尽的分析,其本质属于高风险高回报领域,风险随项目进程逐渐降低,但成本也相应提升。
3、一是矿业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二是矿业开发过程中要搞好环境保护;三是矿业自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矿业自身实现了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为实现跨世纪工程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矿产资源是矿业发展的基础,又是不可再生资源。
历史上矿产资源开发的三种模式
1、纵观国内外矿业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出矿产资源开发的三种模式。(1)“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模式: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普遍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矿业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环境公害。
2、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旧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燧石、玉髓、石英、玉石等矿物和一些坚硬的石块。稍晚,还利用粘土矿来烧制陶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不仅有一般的陶器,还烧制彩陶,利用玉石制作玉器,之后,开始由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
3、从60年代起对重要矿床及矿床类型建立成矿模式成为矿床界研究的热点,建立的斑岩铜矿模式、黑矿模式、卡林金矿模式等都对指导找矿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这个方向的研究已向建立区域矿床成矿模式、建立区域时空演化的四维空间的区域性的矿床成矿系列方向发展,并向区域与全球成矿规律研究方向接轨。
4、集中管理模式是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等主要资源由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统一综合、协调管理,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实行的是集中管理模式。美国的土地、矿产、森林(部分)由内政部集中统一管理;加拿大的矿产、森林、土地(部分)由自然资源部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的矿产、海洋、环境等统一归自然资源部管理。